52TV 52TV
空列表云端记录,请先登陆~

上映2天爆赚3亿美元,游戏改编大电影再出“黑马”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25-04-12   浏览次数:415    评论

上周末,《我的世界大电影》在中国、北美等大票仓同步上映了。

不出意外,这部由知名游戏IP改编的电影上映后迅速遭遇口碑滑铁卢。媒体完全不给面子,烂番茄开画后只有51%新鲜度,MTC 仅为47分。观众口碑也只能说勉强算是“两极分化”,豆瓣目前5.7分,二三星中差评占大多数。这种评价,说句烂片一点不过分。



但让人意外的是,这片儿的票房彻底大爆了。

据悉,《我的世界大电影》在北美首周末票房狂收1.6275亿美元,创造了华纳史上第三高的首周末票房纪录,仅次于《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和《蝙蝠侠大战超人》。

本片还超过了《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首周末的1.4636亿美元,大幅刷新了游戏改编电影最高首周末票房纪录。

在中国,本片首周末票房则以1.0563亿元(1450万美元)登顶,成为今年第一部首周末票房破亿元的进口片,撑起了萎靡不振的清明节档期。

根据外媒报道,本片的制作预算为1.5亿美元,而电影上映仅两天全球票房就突破了3亿美元。



或许你也发现了,在“游戏改电影肯定是大烂片”的公众印象尚未扭转的局面下,这些年这类型片子却悄然成了捞金好手,让游戏版权方和影视公司都狠狠捞了一波金币。

2023年《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作为那一年的黑马,以13.6亿美元的票房位列全球影视票房榜第18位,让各大行业开始重新评估游戏IP的电影化潜力。



从2020到2024年,三部《刺猬索尼克》总票房也已超过10亿美元,据外媒报道第四部已经预定2027上映。一个能产出稳定现金流的系列就这么推起来了,派拉蒙和世嘉真是做梦都能笑醒。



甚至像《真人快打》这种限制级IP,2021年出品的新版电影首周票房也达2250万美元,一度是当时美国疫情期间最大的周末票房记录,远超华纳预期,续集也顺利立项。



我知道,像去年《无主之地》这种口碑票房双双血亏的片子还存在,但总体而言游改电影已经没有原来那么“人人喊打”了。电影正前所未有地需要游戏,而游戏也乐于借助电影去拓展一下知名度和用户群——问题是,怎么做?

还是先看回大热的《我的世界大电影》。

放大游戏元素,找到目标观众

先说一个“爆论”:观众对游戏改编电影的品质要求其实并不高。

你只要捏合一个看上去还行的剧情,套路点也没关系,然后将大量资源投入到那些符合观众预期的“游戏元素”上就行了。

《我的世界大电影》的成功正在于此。

这是一部剧情很跌宕、很有思想深度的片子吗?显然不是。无非是史蒂夫带着一群神经队友在充满方块感的主世界里开展了一场“伐木累冒险”。



剧情层面算是紧扣了原作的“创造”主题,主角无时无刻不在歌颂创造的美好,而反派也是因创造而黑化转而选择毁灭,内核算是契合。但整体叙事上限也就到此为止了,纯纯的美式电影行活儿,观众给出“依托”的评价我并不意外。

但平心而论,对于那些玩家真正想看到的东西,这部大电影真的给足了。



比如电影开头用了游戏经典的加载动画;游戏里的钻石剑、钻石斧、金苹果、鞘翅等装备道具都有还原;僵尸、村民、猪灵、苦力怕、末影人等等生物在电影里也挺有MC味道。落地水、岩浆烤鸡、蘑菇屋、战斗时先建斩杀台把自己垫高等MC玩家的操作,电影都尽量用影视化手法做了呈现。



甚至电影还埋了些很核心的彩蛋,比如对已故MC主播Technoblade的致敬——“他是国王吗?不,他是个传奇。”



致敬

因此,《我的世界大电影》或许不是一部好电影,但却能被算作一部不错的“游改电影”。

起码能看出主创是懂MC的电影人,而非只把游戏当成IP素材来蹭热度的家伙——这种对游戏元素足够重视的思路才是这部大电影应当被行业所借鉴的关键。

虽然过去很多影视工作者和观众都表示,游戏改成电影后应该尽量精简游戏元素,要对游戏内容做更为电影化的包装,要以电影的叙事艺术为主轴。但从这两年的成功项目看,这套理论未必那么绝对。

很多时候,我们看《超级马力欧兄弟》就是想看背带裤大叔顶砖块、踩乌龟、扔火球,看《真人快打》就是想看绝对零度和蝎子的终结技。围绕这些鲜明特色再去捏合完整剧情,尽量把看点弄得热闹些也就是了。

如果观众能重视并认同电影中的游戏元素,那么就会很大程度上放松对电影载体本身质量的要求。越是聪明的创作者,越应该扬长避短、向观众明确自己的游戏标签,而非把一些超现实、不切合电影载体的要素放到过于显眼的位置,这样反而会找不到有效受众。



“受众群体可能不是我了”

就像《我的世界大电影》足够服务粉丝,同时也让小孩子们喜欢,即便什么都不懂的路人,也能在传统美国片套路下领略到一些《我的世界》的特色所在,去看个热闹。从这个角度看,整个大电影的项目管理其实异常清晰,资源运用也很集中,由此反而能覆盖较大范围观众的喜好。

要知道这片子从立项到上映间隔的时间非常长。

最早华纳定档在2017年,后来推到19年,一路又延期到今年。在成本、工期的压力下,能较为准确地找到改编突破口,把投入花在刀刃上,已比一大票不知自己在干什么的游改电影项目靠谱了。



说到底,我认为这类电影应该借助影视化载体去凸显游戏本身的特色,由此去和其他题材的类型片制造出足够的区隔。不然别人也有动作、有爱情、有大场面,你又凭什么脱颖而出呢?想借IP的势头、想收割IP粉丝的钱包,首先你要坚定地展现IP的面貌。

路径远未走通

当然,游改电影面临的问题还很复杂,不能一概而论,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一些局限性。

第一个大的局限在于,CG动画电影或者CG角色占比较大的作品,显然比完全的真人版作品要受欢迎。

CG动画与游戏本身的结合更为紧密,也能用更相近的视听语言去表达游戏本身的魅力,不论是想往粉丝向靠拢,还是主打合家欢,可操作的空间都很大。《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如果不是一部CG动画,而是真找俩意大利大叔来演,我想是卖不了13亿美金票房的。



这样的马力欧兄弟你爱吗?

全球票房有4.94亿美元的《刺猬索尼克3》、3.99亿美元的《大侦探皮卡丘》这些成功案例,也都是将可爱CG角色和真人演员表演有机整合,最终成就一种游戏角色穿越到现实世界的亲切感,将IP亮点拉满。



相比之下,《神秘海域》、《古墓丽影》、《刺客信条》这些同样是千万级销量游戏IP改编的真人大片,就没有太多优势了。因为它们可能本就是借电影文化孕育出来的游戏,再回过头去变回电影形态,自然就泯然众人了。



荷兰弟演得少年德雷克算是神形兼备,电影本身也还原了不少游戏精彩桥段,但归根结底,它依旧只是一部尚可的动作片。最终成本1.2亿美刀取得3.98亿美元票房这样不过不失的成绩,已是最好的结局。



而且真人电影容易淡化游戏元素,显得娱乐元素越发寡淡。

2018年《古墓丽影:源起之战》里,我一直看到最后当坎妹饰演的劳拉拿起标志性的双枪才开始有点兴奋,这无疑就很失败。



第二个局限在于,很多游戏IP与相关题材,其实很难找到合适的影视化路径——或许它们真的不该被选作改编对象。

这里面有一个比较有趣的观点是:越是不那么强调剧情的游戏,反而适合改编成电影。我想对于电影创作团队而言,他们更想要的是鲜明的角色,而非过于完整的剧情线及世界观。因为这样非常阻碍创作团队自由发挥,也容易将电影故事置于整个游戏IP板块里较为尴尬的位置。

比如2016年在中国引发观影热潮的《魔兽》,就因为没有选取《魔兽争霸》、《魔兽世界》玩家最期望看到的剧情线做改编,最终没有取得预期的成绩和口碑。

现在回望这部大片,其实整体制作水准非常高,甚至在笔者的记忆中,走出电影院时明显感觉路人观众的评价要远好于玩家。



但对于喜欢《魔兽》IP的人而言,他们可等不及什么三部曲的铺垫,更多是想通过电影来呼应一下自己的情怀。最终1.6亿美元的高昂制作成本,只换来2.57亿美元票房,成了当年的票房亏损惨案,也断送了这部史诗级IP的系列化电影之路,多少是有些可惜的。

还有一类片子,连我这样不挑食的观众都觉得难绷。比如汇集我国多位大牌明星的《真三国无双》,就是那种“越用力越招笑”的大片。

它在游戏还原上其实下了很大功夫,比如对袁绍、吕布等角色的造型还原,对游戏中一骑当千战斗场面的复刻,都太对味了——但中国观众真想看到这种“出口转内销”的三国电影吗?



本来《真三国无双》系列就是日本游戏厂商用动作游戏类型对古代战争做的夸张式解构,有其特定的爽感所在,但在电影里看吕布骑着马漂移、把小兵当草割就真有点太恶搞了。

总体来说,游戏改编电影的路径近十年有明显的变好趋势,但终究还是较为狭隘。游戏真的值得改编成电影吗?类似的怀疑仍萦绕在大家心头。毕竟坂口博信非要做部电影,结果《最终幻想:灵魂深处》差点把史克威尔彻底整没的教训还不算太远啊。



最知名的改编惨案

玩家可以是观众,但观众会是玩家吗?

目前看来,这个赛道的最大希望或许仍得寄希望于索尼与任天堂这些既有游戏厂背景,又有影视资源和专门监修团队的大公司,来制定新一轮的产品标准了。

今年美国消费电子展(CES)上,索尼互动娱乐和索尼影视娱乐就联合宣布了一系列基于热门PlayStation游戏的改编计划,《对马岛之魂》、《绝地潜兵2》等游戏都将推出全新影视化版本。最近听说连《宇宙机器人》,都有改编成电影的可能。



更别提还有任天堂和索尼影业联手打造的《塞尔达传说》真人大电影。

毫不夸张地说,这部万众期待的作品未来的成败,几乎决定了下一个十年游戏改编电影的上限。最顶级的游戏IP加上最强大的制作班底,一旦能打造出成功的系列化电影,那对游戏和电影两个行业都会是一剂强心针。虽然我总觉得真人版的林克和塞尔达有点怪怪的......



担忧当然还有,但我觉得这一批电影规划可比过去那种游戏公司授权电影大厂瞎搞的片子有趣太多。最起码这些规划明显距离游戏IP更近,有很大可能及时反哺到游戏厂商的IP矩阵搭建。

而且就我个人经验,也不必怀疑电影在“转化更多玩家层面”的作用。



我个人就是先看了《最终幻想7:降临之子》才入了FF大坑。身边有个朋友,当年也是在电影院看完《最终幻想15:王者之剑》后才问我怎么买PS4,逐步变成了一个主机玩家。

作为文娱产业的一部分,游戏与电影的关系从来都不遥远,而在持续的磨合中,我们正要见证新阶段的到来。试着带朋友和家人去电影院看看这类片子吧,别怕挨他们的埋怨,也许他们回头就偷偷自己下载游戏了。



THE END
10